“新三年,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”,每当念到这句话时,我的思绪瞬间回到童年,回想起小时候我们所穿过的补丁衣服。
现在的补丁是用来修补计算机程序漏洞的软件,过去的补丁是补在破损衣物上的布条,在这个历史的长河中,补丁不仅用来是修补的东西,它也是一项艺术,更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勤俭持家的美德。
在那个城乡经济落后、物资匮乏、供应紧张的计划经济年代里,人们所有需要购买的物品全都按人口数量凭票供给,布匹也不例外,做一件新衣服需要花费全家几个人一年的布票。
农村里各家孩子又多,穿打补丁的衣服,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,那时候农村还有句俗语:“新老大,旧老二,补补丁丁是老三”,意为做了一件新衣服先给老大穿,老大穿旧后给下面的老二穿,等老二穿不上时衣服已经破了,于是打上补丁再给下面的老三穿。
农民常年在生产队干体力活,上衣的肩膀头破了,衣袖破了,前襟破了,都用颜色相近的补丁补起来。裤子臀部破了,膝盖破了,也照样补起来继续穿,人们常说,笑破不笑补。虽然衣服破旧,但是大家都在补丁上做足功课,尽最大可能把补丁补得周正一点,对称一点,颜色对比度好看一点,平时下地干农活,习惯成自然地穿带补丁的衣服。
新衣服只有留在过年走亲戚的时候穿,如果在平常时候出门穿了一件新衣服,出门时肯定就会有人问:“这是干啥去呀?要相亲去了”,可见穿带补丁旧衣服是多么普遍的事,穿新衣服反而感到稀罕。
我小时候平时都穿旧衣服(或者长辈穿过的),几乎每件都是带补丁的衣服,只有过年过节才能穿上新衣服。在新春佳节之际,许多小孩子都穿上了暂新的衣服,常在一起比谁穿的衣服更漂亮,使年味显得更加浓厚,这就使那些爱美的小孩子盼望过年,过年能穿上一件新衣服,对我们来说,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,能开心快乐好几天。新衣服穿脏了也舍不得脱下来洗一次,因为在我们的心里,新衣服只要一洗,就不再是新衣服了,总是在大人的强烈要求下,才极不情愿地脱下来洗一次!
实际上,一件新衣服如果经常穿,哪能有三年新?新衣服常常是放起来舍不得穿,一是走亲访友时穿,二是过年过节时穿,这才有了新三年的概念。为了使衣服穿得长久,我母亲给我做的衣服一般都比我的体形要大一些,随着年龄的增加,衣服就逐渐合适了,一直要穿到短一节为止衣服就穿破了。
我穿过补丁衣服、补丁袜子、补丁帽子,乃至补丁被子、床单,我都用过。记得我小时候穿过一件花棉袄,可能是我姑姑穿过的,后来叔叔穿,到我穿时已经满是补丁,我穿到学校里后,有一位同学笑我穿花棉袄是女人的衣服,我感到很“倒霉”,在放学的路上和那位同学打了起来。为此,我常向父母诉苦、抱怨,要件新的棉袄,每次父母都说等明年生活好了再做一件新棉袄,可是后来还是个明年。
有一年,看到别人穿“的确良”的衬衫,我非常羡慕,跟父母再三要求下,我终于穿上了一套崭新的“的确良”白衬衫,当时别提多高兴了。在一次玩耍时袖子被树枝拉破了,我早已做好回家被如何挨教训的心里准备,反正要打要骂则随爹娘!回到家里,母亲一抬头便看见我俩狼狈不堪的样子,但是我看不出她有丝毫怒气,反而关心地问:“摔伤了没有?玩耍时要小心!"说后立马放下手中的活计,转身来到房间寻针找线先给我补上补丁。那件“的确良”衣服我一直穿了好几年,直到穿不上为止,它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。
那时的小孩,整天都在泥地里玩,衣服裤子常常这里破一个洞,那里磨一个窟窿,双肘处,臀部和膝盖处是最容易破的地方。母亲白天忙碌了一整天,但晚上仍然不能歇息,收拾完了碗筷,便端出装有针线头、顶针、剪刀的竹篮子,借着昏暗的灯光开始为一家人缝缝补补。母亲往往会根据破洞的大小,找到大小合适颜色相近的旧布块,或者挑几块特别的布来进行组合,一块块补丁在母亲的一针一线中很快就成形了。
我的母亲是个粗人,只会干农活,因此她的针线活很粗超,时而把我的蓝色的裤子上补上一个绿补丁,而且针脚又粗糙,可不管怎样,补丁比破洞好多了。而且有时候我还以穿补丁衣服感到荣耀呢,因为那是艰苦朴素的象征,我们知道雷锋叔叔曾经穿过带补丁的衣服袜子,还有许多革命老前辈也是这样,我嘴里时常会哼起:“小小针线包,革命传家宝......”
虽然经常穿补丁衣服,但我内心从没有一种自卑感和难为情的感觉,因为,生活在那个缺衣少穿的年代,穿补丁衣服的人家太多了,尤其到了冬季,我们有时跟没穿补丁衣服的孩子开玩笑,说打了补丁的衣服厚,比他们要暖和。
补丁衣服实在不能穿时,母亲就将补丁衣服上的完整布料拆剪下来洗净后,用面粉做的浆糊粘成一大块,好几层厚,晒干后剪成鞋样子,给我们做布鞋、做鞋帮、纳鞋底,一点都不浪费。
时过境迁,随着生活条件好转,穿补丁衣服的人已经没有了,但是补丁衣服会一直定格在我的记忆中,不论我们这个时代如何发展,我们还是要继承发扬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的情操,勤俭持家的“补丁”精神,应该永远成为我们的传家之宝。
作者|张必强
原标题:《那些年我们穿过的补丁衣服》